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卡通片《Q太郎》,主角Q太郎的弟弟叫O太郎,O太郎是個很可愛的小寶寶,只是不斷重複講“巴基啦打”,但Q太郎卻聽得懂他的意思。這就是“寶寶話”。有些大人很正經,反對講“寶寶話”,但我覺得有些寶寶詞彙是可以講的,這是親子間的密碼,也是親子間的樂趣!
我最近為大學生報刋寫了一個校園童話,故事的主角叫豬仔,他與善長叔叔來到校園,看了一場《月餅英雄》的音樂劇,講的是朱元璋通過月餅起義的故事。最後豬仔也決定用月餅起義。我把故事給兩位大學生看。豬仔是誰?他們都不知道。女兒開元卻知道,豬仔就是朱元璋!其實故事根本寫得不清楚,只有開元才明白。
三年前,我首次公開發表兒童故事,首篇為《當天使飛過松山》。這故事講小飛馬因身形細小而自卑,小肥豬告訴他天使可以幫他,並給他三個錦囊去找天使。最後,小飛馬發現其實在幫助別人時,自己就是一個天使。開元看完故事後,問小肥豬的三個錦囊的次序為什麼不會搞錯。我問,那“豬仔”會不會把錦囊搞錯呢?她說不會。她能夠明白我所講的“豬仔”,就是《三國演義》的諸葛亮,既然諸葛亮的錦囊次序不會錯,小肥豬的也不會。
我和開元談及《三國演義》的故事,把《三顧草廬》講成劉備要找豬仔,豬仔卻在睡覺;《草船借箭》則講成豬仔很懶惰沒造箭,最後遊船河吃大餐便得到很多箭。這種卡通化的講法,很生動有趣。
其實,凡是與“豬”同音的,都是“豬仔”。甚至與“豬仔”不同音的,也可以是——開元小時候胖嘟嘟的,我就叫她“小肥豬”、“肥豬豬”、“豬仔”。其實我很多故事內裡的人物就是小肥豬。直至現在,寫給大人看的童話,還是忍不住,要用“豬仔”作主角。
“豬仔”可以是朱元璋、諸葛亮、動物小豬、蜘蛛俠、開元。看來好像很混淆,事實上,我說話本來就不清不楚,但開元卻完全明白,因為她猶如Q太郎,懂得我的“巴基啦打”!
我提倡個性化的親子故事,認為爸媽就是最好的故事人,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親子經歷是獨特的,“寶寶話”更是親子間最有趣、令人回味無窮的密碼。